文/杨萌 《中国物业管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近两年,就业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受疫情影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企业用工需求减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7%,高于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失业率均值为6.0%,高于全国城镇整体水平。
毫无疑问,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保障,是经济大盘的基石。因而,解决就业问题既是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更是各行各业必须要承担的一份责任。
就业压力与政策疏解
说到就业压力,以下一些数据值得研究。
一方面,《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65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773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62.7%。2017至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在1350万人以上,而2020年受疫情影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下降至1186万人,2021年有所上升,为1269万人。
图表源自国家统计局
另一方面,2022届高校毕业生约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这1000多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就需要一份工作。另外,留学生回国就业,以及疫情、政策等原因,还有很大一部分失业人群需要再就业。一句话,就业压力山大。
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该《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就此,该《规划》用超过15000字的篇幅,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可以说,这是一份推动就业的工作指引。
该《规划》给出了一系列工作措施,从物业管理的视角来看,其中两条值得深入学习:
一是要扩大服务业就业。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需要,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选择。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促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双向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创新发展,加快生活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鼓励商贸流通和消费服务业态与模式创新,引导夜间经济、便民生活圈等健康发展,稳定开发社区超市、便利店、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充分释放服务业就业容量大的优势。
二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就业。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和用工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持续减轻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负担,激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力,增强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生态,取消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支持劳动者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支持力度,加强普惠金融服务。
在地方层面,广东、陕西、山东、江苏、新疆等地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稳就业。光明日报的报道显示,2021年,广东省出台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支持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减负383.12亿元,部分政策红利2022年进行了延续;陕西省2022年继续落实失业保险稳岗政策,顶格执行返还标准,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政策支持力度,预计将惠及企业1.5万户、职工96.49万人以上。
早在2020年9月,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工作,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的领导下,部扶贫办公室联合包括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在内的多家行业协会,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企业应对疫情灾情影响 深入推进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的倡议书》,向行业企业,特别是建筑业、金属结构、建筑节能、装饰安装、物业管理、市政环卫燃气等用工量大的行业企业发出联合倡议,要求相关各行业主动作为,积极动员行业力量,大力推进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工作。
图表源自国家统计局
分析来看,这一次的政策发力重点指向服务业,原因不外乎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其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劳动密集程度高,吸纳就业能力更强。
来自企业端的努力
今年4月,万物云启动“2022届校园招聘活动”,这已经是万物云第17届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活动,该招聘活动的前16届共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4990多名。此前的2020年2月,万物云曾启动一个20000人的大型招聘计划,招聘岗位涵盖物业安保、保洁及保修,房产经纪和装修,数字化产品及开发,物业专家,市场及营销,财务、投资及人力等六大类。这次招聘活动被冠以“长江行动”总称,并由其首席执行官朱保全担任组长。
万物云2020年的“长江行动”
绿城服务则于2020年以来启动了“理想生”“新活力”春季校园招聘活动。“新活力计划”是绿城服务从2015年开始推出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招募培养计划,旨在通过管培生选拔机制和全面系统培养,使大学生在3-5年内成长为符合绿城价值理念、高管理素质、高业务能力的中高层管理梯队人才及业务骨干。
绿城服务资料显示,其2022届校园招聘“千人计划”自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共收到简历19000份,其中211、985、一本类重点院校占比40%;共发放Offer1891份,其中包含硕士32人,本科1159人,大专700人。985/211院校Offer接受数较2021年同期增长接近300%,一本院校Offer接受数增长36%,硕士接受Offer量增长364%,为绿城服务补充了部分岗位缺口,同时促进其团队年轻化、专业化。
早在2020年,碧桂园服务就加入共青团“千校万岗”线上就业服务季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和求职青年送来暖春岗位。2022年,碧桂园服务发布岗位超过10000个。
2022年6月,苏宁银河物业启动“2023届全国校园行”活动,招聘岗位涵盖运营、经营、市场、客服、工程、品牌、财务、人力等八大类。该活动已经连续实施12期,通过各岗位能力模型、物业学苑学习平台、3+1历练体系等人才培养机制,大批优秀的校招生员工已成长为公司高管及业务骨干。
事实上,头部企业之外,业内20多万家中小物业服务企业也是吸纳就业岗位的重要力量。比如,深圳市的物业服务企业在全国提供服务的物业项目超24000个,提供岗位约70万个。近日,笔者曾先后赴乌鲁木齐、西安、南京、苏州、昆山等地采访调研,了解到不少企业都在克服疫情等种种困难,努力稳住企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就业形势的新变化
2020年第1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一篇《如何看待我国就业形势》的文章,从“为什么近年来我国能够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如何看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保持就业形势长期稳定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于我们认知就业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求是》杂志的该篇文章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的大国,不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始终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而挑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就业形势,全力以赴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具体到物业管理行业来说,在管家、客服、工程、绿化、秩序维护等大量传统岗位供需之外,就业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带动包括物业管理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由此形成的政策、资源、机遇的聚集,吸引大量人才流入。这其中,物业服务企业原本的人才需求与产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叠加。
二是城镇化的深度推进。城镇化承载着人民群众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这其中离不开物业服务的支撑,而物业服务企业在做好物业服务基础上开展养老等服务,又离不开专业人才和服务力量的支撑。
三是资本进入和企业上市。大量上市物业服务企业的诞生,无论是对于管理人才,还是金融证券、资产管理等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都在与日俱增。可以说,资本的洼地就是人才的洼地。
四是智能科技的应用。当互联网应用、物联网应用及各种高科技产品渐成风潮,当智慧物业、智慧清洁、智慧停车、智慧安防等成为发展趋向,程序员、工程师等各种技术人才的需求凸显。
对于就业形势的未来发展,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也指出,“十四五”时期,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较大变化,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主要矛盾。
由此,具体到物业管理行业来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从长远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经济转型升级为就业扩容增加动力的趋势也没有变,但是,随着劳动力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劳动力的供给如何更好匹配市场需求值得关注,这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力举措,也是解决当下普遍存在的“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关键之举。
工作着是美丽的
日前,山东齐河一位妈妈发视频记录自己19岁儿子的暑假打工生活。她透露,儿子暑期送外卖,跑了3470单,每单5元,挣了17350元,用来交学费,剩下的生活费也够了。看到儿子被晒黑,妈妈感动又欣慰。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多年前上高中的时候,每到假期,总有一些家境清寒的同学放下书包去建筑工地,甚至去煤矿打工,赚取学费。这么多年过去了,打工的形式变了,但背后的生活与不易还是一样的。
本期杂志的一线栏目以“行业新生力量”为主题约稿。我看到了从西南财大硕士毕业的刘鑫睿作为“管培生”进入和泓服务集团工作,一年成长从“天之骄子”变成“物业人”;2021年加入第一服务的侯亚娜,认识到了“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并激励自己“星光不问赶路人”;还有来自绿城服务的“以梦为马”的黄鑫鑫,来自明德物业的“爱拼才会赢”的王树荣,他们对于自己所做工作的态度、体味和思考,令我感动,也引发我的很多思考。
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下“统包统配”的“铁饭碗”,建立了一个以法律为基础、以政策为支撑、以服务为手段的市场就业机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个转变理顺了政府、市场主体和劳动者三者的关系,在40多年改革发展中,极大地释放了市场的活力,发挥了人才的价值。循着这一思路看,未来解决就业问题,依然离不开这一机制,以及机制背后各主体的发力。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美好目标:到2025年,就业形势将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以上,努力实现更大规模,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城乡、区域就业机会差距逐步缩小,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这个目标十分值得期待。
曾经也是一名记者的作家陈学昭在1949年出版《工作着是美丽的》一书。之后,“工作着是美丽的”这句话广为传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当下这一轮的稳就业、保就业的大潮中,读到本文的你,这句话也送给你,工作着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