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今天是 - 注册 / 登录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首页 - 发展研究中心 - 业界观点

垃圾分类:为了美好生活

发布: 2023-07-25     文章来源:     查看: 1079次

图片来源:第十届物业管理行业摄影及微视频展

 

/杨萌 《中国物业管理》杂志社总编

5月21日,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信中对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给予肯定,并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两天后的5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青岛召开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垃圾分类工作是今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工作之一,并特别指出:

要在强化宣传动员上下功夫,提高宣传的系统性、针对性,确保垃圾分类热度不减、氛围更加浓厚;要在完善法律法规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坚持教育和惩戒相结合,强化公民垃圾分类的责任义务。

如此高规格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凸显了党和政府关切民生的初心,以及推进这项工作的坚定决心。

从本次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举办地青岛来看,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的46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之一,青岛市从2017年开始就进入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实施阶段。至今,青岛全市605个社区、4534个居民小区以及1866个党政机关已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比如,本次现场会观摩点之一的青岛西海岸新区铁路小区,建成于1992年,现有居民689户、2400多人,这个小区曾经卫生“脏乱差”,垃圾到处乱丢,而今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在垃圾投放点旁还安装了语音监控摄像头,居民遇到拿不准的情况通过喊话就能寻求指导。此外,小区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站桶指导,入户宣传的志愿者达到近万人次。

在当天的现场会上,青岛市副市长解宏劲介绍了青岛经验:坚持党建统领,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具体做法是: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连续5年将垃圾分类列入市办实事,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工作清单、党员‘双报到’事项,整合社区、物业、居民和志愿服务组织等各方力量全面参与。

此外,青岛市坚持宣教并举,在全市设置垃圾分类宣教中心54个,将垃圾分类纳入校本课程,600名专业的“星火讲师”进机关、进小区、进学校开展主题宣传。

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街道通过将垃圾分类纳入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构建“联调联动”工作格局,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三里屯街道的8个社区64个小区全部纳入居民自治公约,累计入户动员18272户,累计完成垃圾分类承诺书签订1.2万余户,达到小区宣传、入户全覆盖。辖区重点点位设置大件垃圾暂存点7个,共改建标准桶站123组,投放智能投放箱3座。辖区4个小区被评为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家社会单位被评为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商务楼宇,12家党政机关、学校被评为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单位。

上海市虹口区爱家豪庭小区居民俞阿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四五年前,她所在的小区将176个楼层的垃圾桶全部撤除,引导居民定时定点去楼下投放垃圾,当时“自己和很多居民一样非常不理解”。在物业服务人员、居委一次次上门解释后,俞阿姨不仅自己在家里将垃圾做好干湿分离,还主动成为志愿者带领大家一起做。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各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率已达到100%,投放准确率达到98%。嘉兴路街道制定的垃圾分类“三级管理、分类巡查、监督整改、分析评价、志愿者培养”等五方面工作机制,吸引了不少城市慕名前来的考察学习团队。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福建、河北、山东等20个省、自治区,上海、广州等173个城市,均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

据了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年将启动《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垃圾管理办法》等修订工作,进一步细化完善垃圾分类法规制度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力争到今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将达到90%以上,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就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召开前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达人”名单,共计100人,街道社区党委书记、物业从业人员、分类讲师、公益志愿者、热心市民各20名。把荣誉给了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五个不同角色,背后的用意与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中强调的“做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高度契合。

中国物业管理杂志“特别关注”栏目,对7位获得“生活垃圾分类达人”荣誉的物业人进行了针对性约稿。他们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的分享,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广州市敏捷新生活物业项目经理程丽勇研究归纳的“站桶督导十步法”和铜陵市宏信物业总经理方光亚的“红色物业+垃圾分类”模式,让我看到了物业人的智慧和创新;北京金融街第一太平戴维斯物业项目负责人关浩采取诸多有效措施培养业主的垃圾投放习惯、厦门市恒慧洁物业保洁员顾守在脚踏实地,日复一日的坚持、榆林市金之平物业保洁主管薛小亚顶着压力,克服万难让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落地生根,体现出了物业人的韧性和恒心;北京燕侨物业项目经理周丽丽执着、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上海悦佳物业区域经理邵丽晴积极参与、主动作为的工作态度,更是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深深明晓了垃圾分类工作的任重道远。

在这些案例分享中,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点—垃圾分类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特别是要从垃圾分类的源头,也就是业主在家中做好分拣做起。当然,物业服务企业无疑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并根据所服务项目实际情况积极作为。

北京市2020年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出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明确十类场所的管理责任人,其中,城市居住地区,包括住宅小区、胡同、街巷等,实行物业管理的,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

 

西山庭院的黑水虻站

 

需要指出的是,物业服务企业在小区推行垃圾分类,有些事项还涉及要取得业主大会或业委会的同意或授权,也涉及费用支出问题。当下,有不少物业服务企业在探索通过融入基层治理或服务创新的方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

比如,位于北京市的西山庭院项目是万科物业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标杆,2018年,由万科基金会牵头,西山庭院项目通过设置黑水虻厨余垃圾处理装置、落叶堆肥装置和罗非鱼养殖装置,将厨余垃圾用于黑水虻和罗非鱼饲养、虫粪和绿化垃圾用于小区绿植有机肥,形成了资源再利用,从经济角度具有较好的落地性,生态效益也凸显了出来。

垃圾分类是业主家门口的事,也是城市管理服务的大事。

早在200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南京、桂林和厦门等8个城市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2017年,国务院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在“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的提案中,曾直言我国生活垃圾问题。李冬玉表示,我国每年城乡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亿至5亿吨,有2/3的城市被垃圾问题困扰,1/4的城市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另外,除生活垃圾之外,建筑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等与“无废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均存在手段滞后、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

因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城市更新、轨道交通等工作深入推进,垃圾处理滞后弊端日渐凸显。由此,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呼声高涨。有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应将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列入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等建议。

对比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来看,主要是通过明确责任主体、清晰企业职责、法律监管及市场调节等手段得以实现。

比如,在新加坡,国家环境署通过法律监管及处罚对收运商垃圾分类回收效果进行管理。在新加坡非法倾倒废物是一项很严重的违法行为,面临高额罚金甚至刑罚。

而在日本,垃圾分类几乎达到了“极致”标准。例如,一个矿泉水瓶的瓶盖、瓶体、包装膜分属三类垃圾,必须分别丢弃。对不按正确时间、地点和分类进行垃圾投放的行为,根据日本《废弃物处理法》,乱丢弃行为最多可被处以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

显而易见,就垃圾分类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到本文的主题上来看,垃圾分类除了对于垃圾的处理本身的意义之外,事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它的背后是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