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改编自武汉市兴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玲在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演讲
2018年,习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同时对党建引领物业服务创新给予点赞,这是对我们物业人莫大的鼓舞和充分的肯定。
注重党建引领,彰显“红”的特色
2017年,武汉市委聚焦破解“市场失灵、自治失效、群众失望”的物业管理难题,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红色物业”作为先手棋和突破口,是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全新探索实践,通过组建公益性物业服务实体、加强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工作、选聘党员大学生等举措,把物业服务企业打造成党的工作队。
2018年,武汉市委提出“两化提升”要求,市场型物业通过党的组织、工作、活动全覆盖,提升“红色化”水平;公益型物业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与市场接轨“自主造血”,提升“市场化”水平,以此来全面推动“红色物业”拓面提质。
2019年,新修订的《武汉市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将“红色物业”等新要求写入条例,对于进一步加强党对物业服务工作的领导,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助力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武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出台“1+5”文件,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明确以市场物业服务为主体、自管物业服务为补充、公益物业服务为托底,分类推进“红色物业”全覆盖。
近几年,武汉市通过打造红色物业,让物业服务企业既发挥政治属性,又发挥专业优势,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物业服务融入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注重共建合力,体现“治”的成效
武汉市兴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城物业”)作为青山区的国有企业,2017年开展红色物业工作,区委、区政府把兴城物业确定为全区公益型物业服务实体,按照“红色引擎共同创造”的理念,坚持“三型联推”来打造“红色物业”。
所谓“三型”是指市场型、自治型、公益型。2017年,青山区推进第一批红色物业试点,我们选定公益型小区—钢花村街117小区进行服务,该小区建成于1985年,2285户。在各职能部门全力支持下,我们首先借力“海绵工程”建设、“二次供水”改造等,对小区屋面、墙面、地下管网进行综合整治,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引进公益型物业服务实体进驻开展专业服务,政府按照每月10元/户的标准定价,3年政府补贴期间采取逐年递减的方式(50%、30%、20%)扶持公益型企业开展服务。在117小区,我们采取以下举措:
首先是实施强基工程,聚集党建合力。坚持党建引领,形成服务合力,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任街道党工委委员;物业项目经理任社区党委副书记;物业楼管员、“红色物业”大学生任网格党支部副书记;同时社区书记任物业服务质量总监,网格员任物业质量监督员,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物业服务的全过程。在物业办公区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区”,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块阵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其次是强化“红色引擎”工程,聚集基层治理合力。物业服务企业加入区域化党建工作,与属地街道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全面加入青山区的特色党建品牌红色引擎“五大工作载体”,员工加入“天天敲门组”,运用天天敲门十八法与人员一起上门入户,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宣传党的政策,收集群众意见诉求,实现服务需求全收集;企业加入“好样的工作队”,与辖区单位、下沉党员、社会组织、志愿者、“两代表一委员”,为民办实事,解民忧,全面提升业主满意度,实现工作力量全进入;项目经理融入“顺顺吧”,与街道“三在”干部一起为居民顺心、顺气、解疙瘩,实现分级分类全处置;居民可以通过“微邻里”信息化平台对服务过程和质量进行评价,实现服务过程全评价,通过这些方式融入,将服务哨口前移、治理重心下移,构建起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辖区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党员骨干“五位一体”的联动工作局面,“早快小了”地解决各类矛盾,真正将党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再次是强化评议机制建设,聚集监督合力。武汉市房管局定期开展全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双评议工作,将日常巡查、满意度测评、投诉处理结果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并且作为企业星级评定、“红黑榜”、招投标的重要依据。同时,社区开展“月评月考月计划”,形成维修类问题24小时解决、管理类问题24小时内形成解决方案、多方矛盾聚集问题24小时内研究解决方案的响应机制,切实提升物业为民服务实效。
通过加强党的领导,物业管理明显感受到了三大转变,服务主体由单打独斗到多方聚力、物业管理由传统服务到多元共治、业主态度由排斥埋怨到接纳认可。
2019年,在117小区,政府3年补贴退出,兴城物业通过自己专业服务赢得业主信赖。2019年底,经过双1/2的居民同意,物业费从原来10元/户(0.15元/m2)成功调价至0.7元/m2,并且2020年综合收费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公益型物业“市场化”的发展。
注重创新驱动,唱响“红”的旋律
青山区在推进第二批红色物业试点过程中,针对老旧小区分布散、基础弱、未封闭,市场化物业服务企业不愿接,公益型物业服务企业兜不住,老百姓服务需求强烈的情况,成立为民服务平台——“红色物业”公益服务部,为全区68个老旧弃管小区34635多户居民、近10万人口提供公共区域基础物业服务,运行资金由区财政保障,由兴城物业管理运营,实现全区老旧小区基础物业全覆盖。探索形成了全市的物业服务企业指导帮扶与社区共管模式,为自治型物业管理奠定良好基础。“红色物业”公益服务部下设综合维修部、绿化养护部、管网疏捞部三大部门,通过“小区物业服务部—社区物业服务窗口—街道物业服务站—公益服务部”四级联动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报修,成立3年多来,各类服务达6万余件次,得到居民充分认可。
公益服务部在疫情期间,发现老旧小区居民虽然缺乏物业缴费意识,但对于家中生活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比如入户维修、团购配餐、家政服务等等。2020年7月,青山区委组织部联合长江日报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创新服务载体、整合服务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调查问卷、专家调研,在“红色物业”公益服务部基础上,增设“生活好帮手”服务平台,分四大版板(维修、租赁、家政、乐淘),推进物业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居民生活需求为导向,把服务从居民“家门外”延伸到“家门里”,一方面深化“红色物业”内涵、真切回应了老百姓的需求;另一方面拓展服务外延,采取低价有偿的收费方式,实现公益物业“自主造血”,以达到“红色物业”长和久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办好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坚持党建引领,履行国企担当,与街道社区一起为居民打造和谐美丽家园。(原载于《中国物业管理》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