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市城市管理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冯可梁介绍相关领域“十四五”时期有关情况: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紧紧围绕“七有”“五性”,落实“四个注重”,以“六治七补三规范”为重点,结合居民需求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创新推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展现出整洁、和谐、宜居的新面貌。
“十四五”时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首都战略定位,以改革思维统筹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自2017年启动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来,全市已累计确认1066个小区、4068万平方米;完工295个小区、1062万平方米;在施364个小区、1567万平方米;加装电梯累计完成2261部。纳入改造范围的小区惠及居民达53万户,完工的小区居民满意率达90%以上,努力打造成“民生改善综合体”。
一、分类推进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全力推动改造工作提质增效
结合改造项目特点,分危旧楼改建、抗震节能综合改造、节能综合改造、单项改造及环境整治提升等四类推进改造实施。按照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标准和技术导则,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重点实施基础类改造,坚持应改尽改;积极推动完善类改造,坚持尊重居民意愿基础上能改则改;协调开展提升类改造,坚持立足小区及周边条件推进实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改造及后期运营,根据实际情况宜改则改。
二、积极完善小微空间和公共空间功能,着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依托拆除违法建设和合理的规划设计,提升公共空间的功能,在符合规划、绝大多数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增加绿化和公共休闲空间。
立足小区及周边实际条件,利用拆违腾退出的空地和低效空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补建养老、托育、社区食堂、卫生防疫、便利店等公共服务设施,更新完善体育器材,打造宜老宜少体育空间。同步推动架空线入地或梳理,对能入地的全部实施入地,不能入地的通过增设架空线桥架或绑扎梳理等做法,实施规范化梳理。架空线梳理和入地与公共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同设计、同部署、同实施、同验收。
同时,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鼓励居民按时足额交纳物业费,共同承担绿化和公共休闲空间的维护费用,持续推动建立常态化的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三、统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市政专业管线改造,力争“最多改一次”
强化统筹协调,统筹谋划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老旧小区管线改造、老楼加装电梯管线拆改移、中央单位在京老旧小区红线外管线改造,提升改造速度和质量效益。
创新模式流程,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基础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的总体思路,改革老旧小区管线改造模式,由实施主体统筹各类管线施工,做到“一次设计,一次施工”;优化红线外管线改造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坚持建管结合,统筹考虑管线改造实施和后期运维,组织管线产权移交,细化管理责任,推动专业化服务入楼入户,切实补齐老旧小区管线设施短板。
四、落实建筑低碳绿色发展,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北京市民用建筑低碳绿色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自80年代以来,北京市先后发布了建筑节能30%、50%、65%、75%设计标准,2021年在国内率先实施第五步居住建筑节能80%的设计标准。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财政奖励资金1.5亿元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通过财政奖励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完成了123个项目共997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任务。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落实节能设计标准,大力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开展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推广绿色建材应用,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目标任务,逐年对民用建筑节能减碳工作任务进行分解,2022年力争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150万平方米,力争完成75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