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日至7日是全国第7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是“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宣传周期间,中国物协微信号发送了学习推文,一些地方的行业协会和企业组织开展了宣传活动,杂志社也专门组织专题进行讨论。或许是因为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工作过一段时间,期间曾深入各地调研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七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因此,说到法治的话题,我很有感触,借本期杂志卷首语与大家交流一些思考和想法。
一是要扎实做好普法宣传。法治意识是一个社会或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下,物业管理区域内出现的一些养狗不牵绳、私搭乱建、占用堵塞消防通道、电动车上楼充电、高空抛物等行为,其背后的原因是法治观念缺失或淡薄。物业管理是一个面向千千万万人提供服务的行业,矛盾易发多发。因此,要大力开展高质量的法治教育和宣传引导。几年来,中国物协法律政策专业委员会通过参与行业法律法规制定或修订、举办物业管理法治论坛、推出公益大讲堂法治课程、出版典型案例图书等工作,带动了物业管理行业的法治宣传,各地纷纷开展法治宣传进小区、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对于培养业主和物业人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就在本月,因在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中国物协副会长林常青获得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通报表扬。黑龙江省华瑞物业被黑龙江省司法厅列为“法律明白人”试点单位,公司总经理刘显莉也荣获2024年黑龙江省“最美‘法律明白人’”称号。
二是推动完善行业法治。物业管理行业40多年发展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法治保驾护航。从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及配套法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业管理法规制度不断完善。但是,也要看到,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业管理的内涵及外延不断扩展,尤其是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需求、新问题,需要物业管理法制建设与时俱进。比如,物业管理区域内电动车停放、充电等问题,处置不好可能引发小区消防安全问题,亟待通过完善行业法规予以整治。今年新修订的《南京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明确了禁止影响物业管理区域公共安全的行为,规定:“在禁止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是倡导人人知法守法。人人知法守法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资源,维护物业管理事业的长期稳定,而且可以极大地减少社会矛盾纠纷。尤其是在当下,有的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或承受压力,或面对诱惑,由于不知法、不懂法,甚至触犯法律,这影响了物业管理法治环境营造。因此,知法、守法应当成为每一个业主和物业人的自觉,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守法定力及用法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要持续深入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注重工作的形式,更要注重工作的效果,要通过广泛普法、严格执法、自觉守法,推动物业管理行业依法治理。
本文系《中国物业管理》杂志2024年第12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