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末梢”,这个环节对切断病毒传播渠道、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让治理体系“末梢”更有温度,正是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今年是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确定的“能力建设年”,也是山东省物业管理行业文明创建的“品牌提升年”,由中房职教院主办,碧桂园服务集团、之平管理、明德物业管理集团和绿城物业服务集团联合举办的“能力建设塑品牌,品牌提升促发展”系列直播公益讲座第三期于5月29日成功举办。山东明德物业管理集团董事长、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政协委员刘德明先生受邀做《后疫情时代的社区治理》的主题讲座。讲座由中房职教院主任、山东省物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兼品牌文化建设与产业融合委员会主任陈晓静主持。

疫情防控凸显社区治理价值
社区治理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体现,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国家政策层面非常重视社区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在这次社区防疫中,物业管理行业呈现出社区治理作用显著、资本化进程加速、科技投入加大、品牌化效益明显、市场化方向倾斜等现状。

同时,刘德明先生指出,相较于冲在一线、承担了大量便民服务工作的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存在着角色缺位甚至隐身的状况,现阶段社区治理仍存在着社区党组织组织力有待提升、治理主体职责不够清晰、多元主体参与性不强等明显问题。


“一核多元”助力社区治理
近期发布的《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中明确将物业管理纳入了社区治理体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居民自治、多方参与、协商共建、科技支撑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管理委员会、业主、物业服务人员等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架构。
刘德明先生就如何发挥好“一核多元”的联动治理架构提出他的观点:
成立小区党组织:应全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社区的党员应该参与到小区党组织中来。
发挥好业主组织的作用:业主委员会组成人员要充分吸纳党员,至少要有2/3以上党员来担任;要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人身份,从立法层面给予业主委员会足够的法律地位和权力。


学员笔记
“四化并进”打通社区最后一公里
此次疫情防控充分体现了物业管理行业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角色,检验了物业服务的能力与品质。对未来社区治理体系的发展,刘德明先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社区推进“人文化”。一方面物业企业要顺应时代发展,构建“没有围墙”的社区文化,变“陌邻”为“睦邻”,融入人文化元素;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小区内空间资源,在互动和交往中凝聚社区共同体。企业加速“数字化”。在防控过程中,缺乏对智慧城市、数字化社区等的运用。数字化是未来社区治理的根本,要做到让机器替代人、让信息全上线、让监控无死角。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便民以及降本增效。
行业提升“规模化”。疫情将物业管理行业重新洗牌,提高了行业集中度。未来五年物业行业将迎来“百+千”的新格局,要整合小、散、乱的物业管理企业,通过规模化促进资本化,迎接行业发展的春天。社会提高“透明化”。此次两会可以看出,物业管理已经进入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视野,为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透明度,应该建立物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物业企业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评价,协同社会各界建立一个统筹的、关联的信用体系,并纳入政府所有部门的体系中;另外,应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将业主缴纳物业费纳入个人征信,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欠费应受处分,解决个别业主“搭便车”的行为,促进社区治理和谐发展。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社区治理是一篇大文章,是一个系统工程。社区是物业人的战场,在这里,物业人应该也能够有所作为。物业企业的能力建设、品牌提升都应当从这里出发。
中房职教院是致力于为物企和房企提供人才培养与管理咨询的品质专业机构,由一批长期从事行业教育培训工作且业绩卓著极具美誉的专家组成。作为山东省物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和品牌文化建设与产业融合委员会主任单位,始终本着“热爱、执着、开心、奉献”的工作理念,致力于成为企业风采展示的平台、物企房企融合的平台、优质资源汇集的平台、学员成长见证的平台。秉承匠人匠心精神,肩负责任与使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教育培训和全产业链咨询服务。期待能够与广大行业协会和物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我们愿携手同行前行,助力同行成功,推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