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佳峻 梁奥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一整套工程施工改造,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以及大东区魁星社区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下,运用党建引领“物社联动”的实践机制,一方面将本社区的改造工作走深走实,实现小区旧貌换新颜;另一方面则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营造家园意识,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深挖社区历史文化,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
多福社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滨河街道,在改造之前,多福社区曾是一个环境脏差、治安混乱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较低。“多福”源于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为了保留原有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满足社区居民“多福”的美好心愿,多福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民意恳谈会等方式,充分向居民征求意见,引导居民群众由社区治理的“观察者”向“参与者”转变。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在遵循社区居民意见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的社区形态,并打造“八福满院”的景观,八福主要包括“多福门”“迎福墙”“祈福石”“汇福门”“福田广场”“千福榜”“聚福亭”“福临广场”等,以“福文化博物馆”的形式向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大众开放,展现多福社区的“福”文化。同时,修建“福祠”,体现多福社区对“福”文化的重视和推崇。这不仅是多福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的体现,更是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真实写照。社区居民在“旧貌换新颜”的原址中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福文化”生活。
改造后的多福社区
魁星社区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万泉街道,因“魁星楼旧址”而得名,该楼始建于明代祟祯元年(1628年),状元王尔烈曾来祭拜。魁星社区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旧小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内的设施逐渐陈旧,环境也日益恶化,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社区改造中,为挖掘“魁星”文化,保留原有的社区风貌,在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时,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向社区老人了解魁星社区的历史。同时社区党委组织召开以“我的大院我做主”为主题的社区改造设计效果图讨论会,邀请楼长、单元长、社区能人、社区规划师及居民代表等50余人参加。在遵循社区历史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魁星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改造中修建“状元门”,墙面绘画“五子登科”,铺设“崇学大道”,承载了社区对于“状元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设置“书香魁星文化驿站”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让社区居民与书为伴,在“书香社区”中生活,体现了魁星社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氛围。
践行人民设计师理念,实现全过程参与和全链条管控
业主是小区的主人,因此在探索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要将社区居民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利益需求。
针对老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多福社区和魁星社区强调社区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认为居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将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的“三问于民”思维贯穿于老旧小区改造整个进程,培养居民“主人翁”意识,推动居民角色从治理“对象”向治理主体转变。对此,多福社区与魁星社区联动物业服务企业多次召开老旧小区改造“座谈会”与“围谈会”,深入居民群众中间,围绕墙面、单元门设计、地下三网管线改造、社区绿化、公共服务等进行意见征集。多福社区的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福文化”的改造过程,“八福满院”中“千榜福”景观汇集多福社区2009户居民每家亲笔写出的一个“福”字,而社区和物业服务企业举办的“百家宴”与“社区全家照”也吸引了全社区居民的参与。魁星社区通过改造意见征集,发现一批积极关心社区的居民,并将其充分调动起来,依据其喜好与能力,分别将其纳入13支志愿服务队伍中,充实社区志愿服务力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与水平。
在社区改造过程中,居民不仅是设计师,同时也是监督员。为了确保老旧社区改造的质量,满足社区居民的期望,在多福社区和魁星社区改造中,社区居民和物业服务企业对社区改造进行了全过程监控。在多福社区改造过程中,一方面,居民通过实地观察改造工程的进展,了解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情况,及时向物业服务企业或社区反馈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居民通过社区公示栏张贴相关信息,通过社交媒体、社区论坛等渠道了解改造工程的最新进展,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魁星社区改造过程中,从社区居民中选出监督代表,这些监督代表了解一定的建筑知识,对社区改造过程中建筑材料的质量、施工环境、建筑资金等进行监督,物业服务企业则积极收集居民对改造工程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魁星社区坚持通过“一评双考两公开”监督机制,将居民满意度纳入改造评价指标,实现“民意验收”和专业验收相结合。这种机制确保了改造过程符合居民的需求和期望。
坚持党建引领,实现老旧小区改造与后期管理顺利推进
物业服务企业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扮演着回应居民需求与提供服务的重要角色。为多福社区提供服务的惠馨物业与为魁星社区提供服务的万诺物业不但坚持党建引领,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不忘初心为社区居民服务,而且在后期管理中综合施策,增进与居民之间的信任。
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尽可能改善人居环境,改造水电气等生活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是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物业服务企业需要跟进落实的重点工作。在设施维护与卫生环境改善方面,仅2023年,惠馨物业在多福社区就修缮园区设施和破损地面100余处;修雨搭灯共计300余个;整理社区“僵尸车”24台;清掏化粪池、下水井31车、冲干8次。万诺物业在魁星社区内清理下水道,修缮社区老化电路,推进电缆埋入地下工程,同时与社区志愿者结合,对社区孤寡老人、困难群众进行入户探访并提供免费的上门维修服务。
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管理也是物业服务企业在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难题,两家社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改造后综合施策,取得明显成效。譬如,在绿化养护管理方面,为了增加社区绿化面积,两家物业服务企业开展“闲置绿地认领”项目,吸引居民广泛参与,由物业服务企业出资金购买花草种子与树苗,组织居民参与种植并认领维护。这些绿植在社区居民的悉心打理下,现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外,老旧小区存在一部分困难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对此,万诺物业在沈阳市房产局给定的物业管理价格标准基础上将物业费进一步降低。同时,改造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缩减社区停车位的问题,为了高效地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两家物业服务企业均同意改造方案,并将所缩减的空间改造成惠民服务点,虽然一年减少了停车费收入,但也为居民办了好事、实事。通过上述举措,物业服务企业也与社区居民形成信任关系,如魁星社区有100多户居民的钥匙安心地放在物业服务企业进行保管,当居民因外出而不能及时回家时,物业服务企业会入户提供相应的服务,而正是这样一种粘合效应,有效推动了社区治理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主体自觉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吴佳峻系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专业博士研究生,梁奥系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